6月24-25日,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CF40)聯合北京大學數字金融研究中心(IDF)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共同主辦了第四屆中國金融科技內部研討會“數字貨幣與國際金融體系:效率、公平與穩(wěn)定”。
會上,IMF總裁克里斯塔利娜·格奧爾基耶娃(Kristalina Georgieva)與中國金融學會會長、中國人民銀行原行長周小川聚焦“數字貨幣的興起對國際貨幣體系的影響”這一主題展開對話。
此外,圍繞央行數字貨幣的應用場景、央行數字貨幣的影響、金融服務數字轉型與監(jiān)管、數字足跡與普惠金融、開放數據與隱私保護等話題,來自中國的監(jiān)管機構人士、學者和金融機構從業(yè)者,與IMF專家展開對話交流。
在第四屆中國金融科技內部研討會上,就數字貨幣尤其是央行數字貨幣(CBDC)的發(fā)展及影響等問題,與會專家認為,數字貨幣是未來趨勢,且CBDC發(fā)展?jié)摿Ω?,而這也需要國家間的政策協(xié)調與支持。
在跨境支付方面,CBDC能夠提高跨境支付效率,但同時也可能加劇貨幣替代,提升跨境資本流動管理難度,避免這些風險需要各央行在設計和推出CBDC的過程中緊密合作。在對國內金融體系影響方面,與會專家普遍認為數字人民幣錢包生態(tài)未來呈蓬勃發(fā)展態(tài)勢,也有部分專家表示CBDC長期可能使商業(yè)銀行面臨部分去中介化的風險,數字金融業(yè)務模式改變,在促進競爭的同時第三方支付機構可能因提高兼容互通程度而失去整合服務優(yōu)勢。
與會專家建議,IMF應在全球數字化轉型和維護國際貨幣體系上發(fā)揮重要作用。與此同時,各國監(jiān)管當局也需完善鞏固本國貨幣制度建設,同時加強國際合作。此外,在設計央行數字貨幣時,當局需要謹慎,在提高效率與避免風險之間取得一個良好的平衡。
數字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日益廣泛,與此同時,仍有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數字鴻溝、監(jiān)管套利等問題待解。
從常見的應用場景和趨勢來看,與會專家認為,使用數字足跡和行為數據進行信用評分是對傳統(tǒng)數據和信息的有效補充,有助于推動普惠金融,提高金融服務效率以及金融機構定價和風控的能力。再如,以由機構發(fā)起或請求數據共享再由個人進行授權為主流模式的開放銀行,也有助于打破大銀行的數據壟斷,促進市場競爭。但上述應用也都存在一些問題,如:數據濫用的風險、數字鴻溝、涵蓋度存在局限、機器學習不能反映因果關系和模型的不透明,以及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等。
此外,數字科技使得跨區(qū)域提供金融服務變得越來越容易,為了防止監(jiān)管套利,與會專家建議,監(jiān)管部門首先需要從全系統(tǒng)的角度展開整體研究,并且要針對金融行為進行監(jiān)管,因為基于機構主體的監(jiān)管難以覆蓋一些提供金融市場基礎設施的機構,以及那些資產負債表較小但加總后又具有系統(tǒng)性影響的機構。
中國金融科技內部研討會已連續(xù)舉辦四屆。2018年,應時任IMF總裁克里斯蒂娜·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邀請,CF40聯合IDF組織中國金融科技考察團赴華盛頓與IMF專家進行閉門交流,舉辦了首屆中國金融科技內部研討會,開啟了金融科技領域最高層次的專家對話。這是IMF歷史上首次就特定行業(yè)主題進行大規(guī)模的專題研討交流,也是中國經驗首次走入IMF。